第三届观媒峰会“融合亟需解决的技术题”对线日,由观媒(传媒大观察)主办的第三届观媒峰会在上海举行,全国省级党报集团高层、都市报和新闻网站总编辑、新、学界专家、企业家等上百位嘉宾相聚浦江论媒。
作为国内业内最顶尖的盛会,第三届观媒峰会“主题讨论与对话•融合亟需解决的技术题”圆桌对话环节,南方网总经理杨云飞、大洋网总编辑曹苏宁、环球网总编辑朱研、天天快报总经理郑坚、杭州凡闻科技董事长王鸣联袂登场,五位大佬巅峰对话,纵论传媒业的技术走势,探索内容与技术结合的先锋径。本场对话由杭州凡闻科技董事长王鸣主持。
今天,传媒大观察(id:bigmedianews)推送圆桌对话精编实录,独家呈现五位嘉宾的现场发言。
王鸣:首先跟杨总聊聊,我认识杨总最大的感受是进入网站之后,看到南方网有一墙屏幕——广东的网站展示(第三方或者是网站),全都是杨总在。那时候我在想,一下子50个网站,100、200个编辑,难度太大,我们能不能用技术手段来帮助一起提升整个的运营能力。现在想听听杨总的想法?
杨云飞:今天这个题目讲融合,技术到底应该发挥什么作用?目前,出现了一些比我们原先产品生产很强的技术,我们应该掌握这种生产技术。如果有可能的话。第二,有可能是生产力工具,让原来干的工具效率更高,可管更强。第三个,很多事情,我们做的方式,包括我们赚钱的方式,更多的从项目变成了更加标准化的产品,然后从产品向一个平台去进化,在这个过程之中,有点像几年前的运营商一样。如果有一个很好用的业务支撑平台,这样能把很多日常的开发工作成管理配置工作,这就是技术为的壮大赋予的意义。
王鸣:我和曹总之间交流蛮多的。我知道,2017年曹总关注两个方向,一个是内容个性化推荐,第二是原创版权的。曹总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想法?
曹苏宁:我之前一直在工作,一年前才来到网站。过去谈技术,大家老是当做跟内容对立的东西来说,这是第一个,就像我们以前经常把内容跟渠道当做一个对立的东西来思考一样。内容跟渠道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不多讲,大家都有很多很好的论述。
但是谈到内容跟技术,我一直有一个想法,任何内容的生产本身就是技术发展的一个结果。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拿到一本线装书,写的内容是《论语》,它为什么这么简练,最早是刻在竹简上的,如果不简练没办法,内容是这样,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传去。出了竹简以后,还有很多的解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东西,是因为工具发达了,有了毛笔可以写更多字,有了印刷术可以印刷很多本。我们讲技术对的冲击,这是好玩的话题,本身是印刷术的产物,有什么资格觉得技术影响了内容生产,其实是技术帮助内容生产,如果没有技术的进步,我们根本不知道内容可以用这样的形式生产。
第二个,技术帮我们找到用户,如果我们不知道受众是谁,不知道用户在哪里,再好的内容也没有意义。我感觉现在传统都讲融合、讲转型,很大程度上都是说把内容搬到新的载体上,用户到底是什么样的需求其实并不了解,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原因,传统人不知道如何通过技术去寻找用户,这是我的一点肤浅的想法,谢谢。
王鸣:朱总是总编辑,她做很多总经理的事情,我们都知道,网站里面管内容和管经营两条线。所以我一直好奇,朱总怎么有这么大的精力,环球网内容都管了,今天飞这里,明天飞那里,很多的活动和项目还都是环球网主办,是不是技术的手段帮助他们改变了内容生产的方式?
朱研:我们内容和技术是放在一起推动的,我之前在《环球时报》做记者,后来成为《环球时报》评论负责人,再到《环球时报》整个内容的负责人,再回来参与组建了我们申请的国家力项目,做英文《Global Times》,后来做网站负责人,做了7年时间,中间确实有一段时间总编辑和总经理同时做的,后来要求内容和经营分开,现在主要做总编辑。
国家的流项目从开始立项到风起云涌、“大干快上”的这一段时间,环球是特殊的,内容生产和分析做的不错,而且还有海外的项目。我们做英文的《Global Times》,向海外发行,不同的国别从内容生产和方面先做了一些变化。07年环球网上线之后,又感觉新旧融合出现了问题,环球时报的内容是要花钱的,是要发行付费的,所以《环球时报》不允许环球网有很多免费的内容。
一个核心的价值在于的资产,沉淀了这么长时间的资产,我作为新却不能用,那么到底用什么资产开展我的互联网征程,这是互联网创业之初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成立了编辑生产部门,分为多个语种,世界主流的语种有5—6个,对400多家主流每天“”。同时,我们还用互联网众包的方式,和国内有编译和新闻的院系成立了课业合作关系,我们的编辑记者作为学校的导师,他们的学生在我们的平台上服务,这就是涉及互联网技术平台,我们有一个众包的技术平台,保障每天有四千个学生报选题,把各种内容通过层层审核,变成符合我们新闻标准的一个互联网的国际内容的新闻生产流程,这是技术的手段。互联网众包的生产方式帮助转型的一个具体的应用。
而现在讲的新旧融合,原来生产线在的环节,无非是内容生产、印刷、发行。而到了互联网这个环节,变化的是内容的印刷和发行这两个环节,技术复杂程度和渠道的复杂程度比以前多得太多了。像互联网,以前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争论,像内容为是渠道为王?到今天内容生产的人都有一个共识,内容做得再好,没有一个平台的积淀,还是不行。
还有,内容的生产方式。原来是印刷,现在内容生产的方式要求很复杂,有的时候是要多的,有的时候是要直播的,有的时候是要用图片数据的,原来内容生产方式就只是印刷,现在有这么多复杂的形式,原来是邮局把纸送到用户手里,现在有不同的渠道,PC端、移动端,各种号、各种的帐号,每一个发行渠道背后,又依托的是不同平台,不同用户,不同,你用什么样的方式让用户能够喜欢你的内容,这就要求,不是说做一份内容往各个平台分发,而是内容要在不同平台、不同用户,还有不同平台的分站模式及需求下,根据自家的优势往不同的渠道推送。
所以,内容生产发挥最大化价值就要找到让最多人认可的一种推送模式,在这个过程有很多技术的平台和工具,帮我们完成内容分发的分众化的工作。凡闻的平台也是我们很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自己生产的更多是国际内容,但是各个平台要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生产的内容,会要热点新闻,有时候要一些娱乐、财经等等的内容。但通过凡闻庞大、准确的数据库,实时的热点信息,甚至是预测,能够帮助我们在生产内容和发布内容的时候更加快捷、高效。这样以来,不仅仅是利用我们自己的内容积淀,也能够利用全互联网的内容积淀使我们内容获得更好的变现。
王董讲我为什么承担了更多经营工作,其实这也是在全流程,包括梳理我们的优势向不同的平台输送内容,根据不同内容分站的模式,分配我们的人手等等,这也是对管理更加多元化的要求,而不仅仅是内容生产就完了,内容生产只是完成了最多三分之一的工作,更多的三分之二的工作,以及整个形成产业闭环的工作,这也是负责人需要考虑,而且根据瞬息万变的生态要不断进行调整的。
王鸣:天天快报常传统的产品,2015年4月份的时候,3个人就开始组建这个团队,到今天已经是腾讯在新闻领域的两大移动客户端产品了。我们一直说腾讯可能是有庞大的客户基数能够快速推一个产品,但是据我了解也不是这样,腾讯内容的竞争非常,这个产品到一定程度,如果干不好,哪怕有几百万用户,如果没有发展也照样砍掉。天天快报这两天一下子发展到这样状态,所以,我们还常好奇,请郑总跟大家分享一下有关移动客户端的运营,郑总技术出身从美国回来,你从技术运营和产品方面有什么新的思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郑坚:讲一个现在还在发展中的移动产品,角度非常多,也非常难讲,因为是否成功、是否完善都还是太早去决断去判断的一个状态。但是这几年,天天快报、今日头条应该是若干年以来,新闻或者是信息分发上非常大的一次变革。
从早年的门户时代,变到大家可以看到60—70%的信息消费是通过微信、微博这种SNS网络分发再变到个性化分发时代。整个变迁里每一次变迁都会导致分发渠道的一次升级,而且其实越往后的升级,给内容生产者一个最大的困惑是一定程度上不知道这个是怎么发生的,怎么他的流量和爆款,保障用户的口味性,这是很难的话题。
在微博、微信上运营了2年以后,其实很多的运营者会摸到一些规矩,怎么样成为微博上的大号、微信上的爆款。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摸到你所要面对的人群以及他所需要的东西,所以每次发内容和做什么样的东西,就可以把人群挖出来,让人群转发起来,粉丝越滚越大,这个过程是比较长的过程,但对原来有品牌的来说,其实是有先天优势的。
所以,两个问题,分发时代,内容生产者、自、机构怎样找到合适的打法。另外一点,就天天快报这种类型的产品来看,个性化推荐没有到完善的阶段,大家很多人抱怨,个性化的推荐,一方面可以看到很多的热点,你可能看的越来越窄,永远是这3、4个信息,这是很的事情,我们并不希望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这是算法和产品需要研发的地方。
天天快报过去2年成长比较快的产品,很大因素是占了我们大平台的便宜。另一方面,我们也花了很多心思在数据和算法方面,不停的打磨这个产品,希望给用户推荐出来的阅读体验和内容的价值越来越高。个性化阅读,大家可以看到,现在已经铺到这么多用户,占用户每天70分钟,想想都常吓人的状态,是不是真的满足了用户需求,是不是用户看完以后,70分钟都是在提升自己,或者有10%的时间是在提升自己,有时候是问号。
作为产品这常大的挑战,我们一方面看到它在成长,另一方面又深深感觉到它远达不到作为一个人去探索这个世界以及提高自己生活的要求。天天快报其实刚迈出第一步,后面需要配合新的内容生产业界和生态一起去打造,怎么把我们的东西推荐得更好,怎么把整个内容、,生态圈有价值的东西往上提升,而不是说传统的鸡汤文、养生文,这是演变的过程。
王鸣:各位老大,目前阶段,转型发展也好,融合发展也好,从技术方面,你们认为最大的痛点大概是什么?没有钱投入?没有团队?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都可以聊聊,每个人一句话讲讲面对新技术快速发展的痛点?
杨云飞:像AR也好、云计算包括内容的推荐,这种东西最后信息消费的趋势是很明确的。刚刚我听了郑总讲的有一个感受,现在信息消费的产品,占据人的闲暇时间接近瓶颈了。接下来看,用户付费的习惯怎么培养,提升量,付费的冲动,AR这个东西很重要的,在内容生产的过程当中,怎么样用人工智能提升,或者是把知识沉淀。除了产品和服务,像王总从事这个行业,每一个的转型过程中,其实很需要自己要拥有足够的驾驭和理解的能力,哪怕是在外包,用的商业云计算,用的别人的AR接口,但是必须要能驾驭,面对不是挑选什么内容,而是技术团队怎么建设,不是只能有一个评价服务的能力,要有研判的能力,业务更深层次的能力,业务的架构和职责的变化是最大的挑战,而不是拿多少钱干多少事情,这是个人的浅见。
王鸣:杨总讲得非常好,我们跟接触,讲我们有什么痛点,并不仅仅是我要怎么样就是怎么样,还是自己要有一个思和想法,我要把这个服务达到什么状态,甚至要懂得人,技术和对接。最怕一片空白,并不一定要建设自己的技术团队,但起码有一两个人懂这个东西的,能够快速转型。曹总,谈谈你的想法?
曹苏宁:我讲两句话,第一个痛点是如何能够把我们的内容更好的到用户那里去。讲一下我的观点,虽然算法现在受到了很多质疑,但是有一个现象值得回忆一下,火车一开始肯定没有马跑得快,但是只有火车能变成高铁,马在火车诞生的时候,其实已经到了能力极限了。
第二个痛点,传统要转型,技术是很大缺失。所以,要有凡闻这样成熟的科技公司跟着我们一起帮助转型。
王鸣:我们与所有同行业在交流,是真正在帮助,而不是简单拿下一个合同,中了一个标,这个意义不大。人家买你的产品,系统开发了一年,开发完了互联网翻篇了,这个没有意义,我们能够真正帮助的发展,真正帮助转型提高效益。
朱研:最大的痛点不知道什么样的技术能帮助,在已经发生变化、不断发生变化的生态当中,找到自己的,这是我们最大的一个痛点。
我再解释一下,现在生态和过去生态发生了太大变化,两三年前,还有提出,打造一个生态系统,现在看,喊的声音最高的打造生态系统的都死掉了,像我们这种以内容生产为核心的公司来讲,我们是比较的,自己做不了生态系统,我们只需要在生态系统里找到自己的。本身的商业盈利模式和回报模式是根据所在的找自己的盈利模式。
现在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快,前些年又一度因为汽车普及,变强了,傲立于其他。现在灭掉的不是其他,而是滴滴打车,大家没时间听了。这种生态变化之后,打破了整个商业,商业回报有了很大变化。的价值是把正确的信息给正确的人,像今日头条等这样新的技术都是解决信息和人的精准比对的问题。一个机构的核心,是要在这个过程中找到盈利点,找到商业模式,持久提供优质有价值的信息,我现在也没有看到哪样的技术,能够帮助我们一站式解决这样的问题。能够面对的解决办法就是不断的了解市场上新的产品,新的机器,新的技术,最了解的还是掌门人,各位资深掌门人,在这个中找到我们自己的点,提前布局。
王鸣:腾讯做新闻的团队里面架构是什么样的,腾讯我们了解到有OMG事业部,现在有大事业群,腾讯新闻、天天快报都是在腾讯OMG事业部的,郑总介绍一下腾讯是怎么工作的,我们是蛮好奇的。
郑坚:腾讯新闻有非常庞大的值班团队,一天24小时,甚至是双班状态,时政、娱乐等重大事件出来的时候,第一时间会它,大的事件会判断这个事件的重大情况,建专题,再进入深度的报道和直播的状态,除了突发的热点事件处理外,值班团队还会一天任何时刻头20条、头100条是怎样的分布和排序,这是传统的值班概念,当然做这些东西有非常多的辅助技术手段和平台支撑,怎么样运营这个东西,怎么发现它,各种新闻是怎么分布的,这是值班和运营这块。
腾讯还是有蛮强的内容加工和一定程度的采访能力的,在行业里面也产生很多质量很高的新闻产品和新闻内容,大家平时可以看到,财经报道和科技深度的报道,这让腾讯新闻的产品体系在产品上和价值上获得提升。
此外,天天快报是个性化的产品,不再强调对任一个用户头20条和头50条看到的是什么,我们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看哪一个品类,比如说这是互联网品类,这是人工智能的品类,文章的分布和等级是什么样的状态,分发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状态,每天是不是有过于密集的现象,重大的问题出现的时候,是不是有特殊的处理。天天快报更贴近于一种状态的处理方法,不太指定某一个用户单独看到,把特殊的事件、文章标示出来,都会根据大的推荐系统,根据算法不停的分发,是人和机器互相打磨的过程,不断的提升和生长。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