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生动静皆宜的“80后”内敛文青。大四那年,一直渴望实践新闻理想的他成为新快报的实习记者。毕业后,他还曾到内地锻炼过半年。
正是那段时间,他认识到,要实践自己的理想,最好还是要回到新闻较好的羊城。2006元旦,他毅然辞掉当时的工作,乘坐南下的列车奔赴广州,开始了在新快报的记者生涯。
他选择了新闻中最苦、最累的一个范畴——突发新闻。那是任何人都能第一时间能联想起的记者形象,哪里车祸了、火灾了甚至台风了、地震了——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的,就是突发记者。
他参与的很多报道,都是牵动的重磅新闻:2006年“小湘妹被扔下天桥”、2007年“南海大桥被运沙船撞塌”,2008年特大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2013年“医疗垃圾黑色链条大起底”、广州建业大厦大火……
尤其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作为第一批被派往灾区的记者,他一待就是半个月,和受灾群众同吃同住,看尽人生哀苦,回忆起那段经历,他说,“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这么大的灾难,那种无助感无力感难以形容。”
但多数时间,突发记者的生活,并不是亲历惊心动魄的大事件,而是家长里短的纠纷,无休止的“豆腐块”小突发,才是突发记者的“主流生活”。
这种生活非常无序。吃不定时,睡不定时,不知道何时上班,也不知道何时下班。做突发记者的女朋友,必须做好随时被迟到、被早退甚至“放鸽子”的准备。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一份24小时待命的工作,整天不是在突发现场,就是在去现场的上。
“我们比别人接触到的负能量要多很多,但我一直没有换跑其他新闻,是因为我觉得突发新闻是最纯粹的新闻,我要做的就是将它如实、客观地记录下来,要学的就是如何在负能量中寻找下一页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