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当我国西南地区第一张地铁报——成都《新城快报》首次跃然纸上的时候,许多人对它的前途并不看好。一些业内人士这样评价其面临的挑战,和地铁恋爱(合作)很难,生了孩子(地铁报)共同养育更难。然而事明,5年后的今天,这个孩子不仅顺利地存活下来,而且已成长得茁壮而美丽。截止到2014年,该报的日发行量已经达到40万份。人们不禁要问,其中的奥秘在哪里?
2010年,当《新城快报》呱呱坠地的时候,成都地区似乎已经报满为患。《成都日报》《成都晚报》《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等6家实力雄厚的综合类日报在这一地区互竞雄长,作为后来者其生长的不利是不言而喻的。“若想下来并顺利成长,唯一的办法只有学习田忌赛马的策略,开展差异化竞争。”《新城快报》总编辑费秉军表示。
新闻是一张的原生动力,与一般的都市报注重均衡报道,动辄几十个版的风格不同,每天最多只有16块版的《新城快报》更加注重本地民生新闻的报道,版面上市政建设信息和文体活动的信息比例很高,报道中不时会出现成都方言,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这类新闻由于实用性、趣味性强,所以很受成都当地白领人士的喜爱。
对于国内外重大新闻的报道,《新城快报》不像传统都市类那样大做联合报道或连续报道,只是将已经发生的事情简要总结后告知读者,这种方式不仅能让读者快速获知重要资讯,也符合读图时代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张以地铁乘客为主要读者的,《新城快报》设置了地铁新闻板块,专门报道轨道交通信息、站内突发事件、站点周边生活消费资讯等。并且设置了《快成都,快娱乐》《地铁欢乐购》等包含地铁元素的栏目。
“我们的天然属性,决定了我们可以更生活化、更时尚、更实用,更容易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地铁族多对严肃新闻兴趣不大,只有凸显个性的‘私人订制’式的新闻,才能抓住他们的眼球。因此地铁报话题新闻不应贪大求全,而要从个性化需求出发,选取与地铁族有关的内容,比如消费主张、热点商业话题、潮流资讯等,从适合地铁族的角度进行整合,引领时尚潮流,做出地铁族专属的阅读品位和立场。”费秉军说。
5年来,《新城快报》的发行量呈现出直线上扬的趋势,从创办当年的8万份,到第二年的15万份,再到2014年的40万份,每年都有令人瞩目的增长。这其中固然与他们占据了地铁这个黄金渠道有关,但其独特的经营则无疑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从创刊伊始,《新城快报》就确立了分众化的经营,将的目标读者锁定为年龄在21~45岁之间,具有较高学历,收入在5000元左右的白领精英人群。的决策层根据调查得出结论:“成都地铁85%的乘客均为这类人士,而且这类读者也是消费意愿最强,最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一群人。”为了照顾和满足该类人群的生活和阅读习惯,《新城快报》将发行和投放时间设定在每周一至周五的早7点到9点半的上班高峰期,成都市大部分上班族每天读到的第一份就是《新城快报》。
为了更好地服务目标读者,《新城快报》推出系列活动,试水大幅度扩大发行,目前已经把发行战线由地下扩展到地面,在地下,投送点随着成都市地铁线的发展而不断延伸;在地面,新城快报已拓展至成都7区12县的党政机关单位,金融行业全覆盖,投放点位超过500个;60家高档星级酒店;400家高档餐饮、会所、茶楼、咖啡厅;汽车4S店超过50家。形成了地下地面全覆盖,发行数量翻番的全新格局。
与5年前相比,移动互联网的异军突起让许多地铁报倍感压力。《新城快报》编委颜刚告诉记者,互联网不仅是的对手,也是学习的对象。《新城快报》未来将更多地尝试用互联网思维办报。
在互联网时代,“地铁族”希望充分利用乘坐地铁时无聊的“碎片时间”,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其所用。地铁报未来的任务就是抓住地铁族的“碎片时间”,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据颜刚介绍,“今年编辑部门将尝试把文章控制在600字以内,多用短句多分段,结构和语言风格多元化,用新颖别致、诙谐幽默的文字打动,争取每天都有1~2个句子或标题被多数读者不经意间记住。能记住就会被,经年累月就会在读者潜意识中形成阅读依赖。”
互联网时代,粉丝就是生产力。2015年,《新城快报》提出了打造圈子文化的思,提出从内容入手,各部门联动打造吃货圈、淘房圈、旅游圈、求职圈、血拼圈等,通过不同的圈子将原来的读者变成的粉丝。“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粉丝会注入感情因素,对的忠诚度更高,他们不仅自己会阅读,而且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向播你的口碑。所以只要圈子建立起来了,我们的内容、互动、口碑就全部都活起来了。”颜刚表示。
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人和人的关系就是关注和点赞的关系,是一种被欣赏、被的感觉。“《新城快报》的优势是每天会有一大批相对固定的人群阅读我们,但是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关系还停留在阅读和被阅读的关系,未来我们和读者的关系一定要为欣赏和被欣赏的关系。”颜刚说。
推荐: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