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解密黄菊自杀个人认为,这事是不合适整天挂在嘴边的。即便是作为职业赛车手的韩寒,平时在市区开车时也老老实实地随着车流前行,甚至有时都懒得超车。问题就在于,总有那么1%的时刻你会荷尔蒙爆棚点燃热血,那么,你的坐驾能满足此刻的你吗?
在海外市场征战30年,如今GLI家族终于登陆中国,稍显姗姗来迟。相比GTI,GLI的名气和号召力都要逊色不少,尤其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其实,GLI与高尔夫GTI同出一门,高尔夫GTI在1976年率先推出,而到了8年后,三厢版的GTI应运而生,大众将其命名为GLI。与“活泼外露”的GTI不同,GLI因其三厢的造型定位,更显“内敛”,但它的运动基因不可小觑。
我,以后大众旗下新车的试驾报道,我们关于外观的介绍都压缩在一个段落吧,足够了。大众强大的遗传基因塑造了同辈中诸多外形酷似的兄弟车型,GLI的到来也依然延续这一传统。不过,稍有不同的是,从第一代车型起,GLI就凭借专属的运动套件表明了自己的性能车身份。随着30年的时间推移,第六代GLI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专属的运动化造型依旧是它的重要名片。比如大众高性能车专用的黑色蜂窝状进气格栅、镀铬GLI标识、为整车风阻做出优化的黑色前唇、17英寸大尺寸铝合金轮毂、五辐双臂式轮毂造型、低扁平比运动型轮胎、醒目的红色刹车卡钳、的尾翼、熏黑尾灯、外露式双排气管等等,这些细节的变化使它在大众车系中相对,同时也令人对它的运动性能有所期待。
大众的人机工程学一直非常严谨,在性能车上则额外突出了感性的。GLI内饰的设计与GTI如出一辙,红黑配色足够撩人,稍不留神就很容易被激发出原始的冲动。整个内饰由红色缝线贯穿,搭配全黑内饰与银色装饰,运动特质显露无疑,颇具视觉冲击力,同时,亦不缺乏车的质感与精致。这些在由红线缝合真皮包裹的三辐式运动方向盘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它不仅造型动感,手感更是上佳,驾驶起来指向精准细腻,这得益于EPS电动随速助力转向系统,可以稍后再表。
值得一提的是,多连杆悬架并没有过多占用车内空间,后排乘坐空间、后备箱容积都没有缩水,就连后排座椅4/6可分体折叠这样的实用功能也得到了保留。这就印证了本文开头所提观点,作为一款三厢车,GLI在追求性能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了对舒适度的。它不仅要考虑偶尔的暴走,更多要的是日常驾乘时的舒适与功能性。
GLI更像是大众速腾车迷的一个安慰,它又重新换上了的多连杆悬架,并且装备了比宝来R、速腾冠军版更强劲的2.0T发动机,匹配6速湿式双离合变速器,在性能上超越两位前辈并不困难。对于GLI的动态体验,全部在赛道里完成,跑了三圈,成都金港赛道单圈长度3.37公里。选在赛道内试驾,我个人持保留意见。我充分理解大众想要展示自家性能车的心情。但是,宁为鸡头,不做凤尾,赛道的特殊性,会将车辆在运动性上的缺点放大N多倍。或者更准确地说,本来在日常驾驶中并不是缺点的部分,上了赛道极可能会被演化成缺点,甚至进而放大。我想这绝不是大众的初衷。对于GLI来说,它在日常道上闪转腾挪可谓信手拈来, 在音效发生器的帮助下排气管爆发的声浪也能吸引不少驻足观望,在口起步时亦能秒杀大部分对手,但这些都不代表着它在赛道里如鱼得水。
先说优点。GLI的动力储备令我惊讶,在大直道末端进入刹车点前,我曾短暂地攀升至200km/h的时速,我甚至一度怀疑给出的235km/h的极速值是否过于谦虚了。而且,得益于良好的风阻系数运动套件对空气下压力的控制,GLI一直保持着令人踏实的稳定性。而在140km/h以上的风噪问题,对于日常消费者没有什么讨论的必要。拨片的换挡速度比较快,虽然不至于用百分之一秒的单位来描述,但对于一般人的主观感受来说,已经足够快了。只是可惜拨片的造型实在过于小巧,操作起来需要多加才会熟练。
而另一方面,尽管身为运动车型,但GLI并不是为赛道而生。在多弯的赛道里极速驾驶,轮胎的极限很早就开始出现,需要不断依靠ESP的介入或者人为调整油门开度和方向进行修正;尽管后悬抛弃了扭力梁重新换上了的多连杆,但应对赛道这种极端的过弯体验,还是稍显吃力,悬挂显得偏软,弯中姿态略显夸张,影响驾驶者信心;而那套撩人的黑红运动座椅,在赛道强大的离心力作用下,包裹性就显得不足了。其实,若按照严格的赛道竞技标准,恐怕只有部分超跑能轻松应对。这不仅仅是价格的问题,更要顾及日常的使用。试想一下,假如换个,在市郊的林荫小悠哉地跑上半日时光,我想对于聪明的ESP、为人津津乐道的多连杆后悬以及运动风格座椅,应该会赢得试驾者的普遍好评。
其实,我们都知道,那群GLI的车主可不是安分的家伙,他们绝不拘泥于朝九晚五的生活,需要偶尔的,也需要的放肆。但这一切,往往仅限于生活的1%。而剩余的99%,他们会和其他人一样,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接送妻子上下班,带上家人周末郊区出游。此刻的GLI,是游刃有余的好伙伴。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