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2006年冬季接触到王垠的三篇文章:《完全用linux工作》、《写给支持和反对完全用Linux工作的人们》、《梦的粉碎--写给大学的申请》,今天巧合又再次读遍,于是决定把我知道关于王垠的信息总结一下。
王垠是高考发挥失常进入四川大学计算机系97级(据此推测他是79、80生人);2001年直接保送到大学计算机系软件所硕博连读,主要进行集成电布线],王垠完成了《完全用linux工作》、《写给支持和反对完全用Linux工作的人们》,痛陈windows弊端、linux,但自己后来也承认是“填膺”之作,“自己都感觉到偏激”[2],文章在中国的计算机和linux阵营引起极大轰动效应,成为水木liunxapp版和中国多个linux社区的偶像级人物。
对于此次举动,家里的反应是认为“做法欠妥”,但只能“尊重和理解”,当然也会很[5]:
王文荣说,王垠把申请发到网上,做法欠妥。儿子走出这一步,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些冒险,不过,这是他自己的选择,父母虽然担忧但也只能表示尊重和理解。据了解,王垠尚未向学校递交申请,目前仍然住在。王文荣夫妇说,这两天,他们家的电话快被打爆了。他们希望社会人士要像自己兄弟姐妹一样王垠,不要炒作王垠之事。
2006年8月,从后王垠考GRE出国到了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 [6];然而,王垠仍有一篇文章抱怨他在Cornell的 [7]。2008年,他从Cornell[8],到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IUB [9])计算机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有任教 [10]。王垠主要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是程序语言,但应该没有公开的论文发表。然而在2012年,他认为他的“博士生涯”已经帮助他找到了比博士学位更重要的东西 [11],再次并发表文章《对博士学位说永别》说明他的想法。
(对于王垠在Cornell的)“这人理想中的科研是十八十九世纪贵族的科研,与当今科研民工的现实完全脱节。所以出国前国外留学生界也普遍不看好他,结果线]
“偶然得知原来与王垠有过一面之缘,在的时候看过他玩滑板,记得他还买了瓶水给我喝,更加关注关于他的评论。他是那么谦和、阳光,不是别人想象中的偏激、清高。他只是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自己该怎样才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或许他该隐藏一些事实,让依然成为芊芊学子朝圣的地方。就象我们的高考作文,必须要有个积极的结尾,才有高分。” [13]
“我隐约感到王师兄很难去一个他理想中的研究。不是美国的教育体制没有以前优秀了,而是这么多年来,自费申请国外学金的学校,还有老师,都不是最优秀的。就算是是最好的学校如,mit ,还有最好的导师,他也不可能把最好的资源给从中国来的留学生的。说白了,这些年,通过GRE出国的,基本上是给导师当助教的,帮老师打工的,比国内的顶尖学校的优秀老师好不了多少。
还在IUB的时候,王垠在Google做过两次、每次4个月的实习生。其中一次做的是一个Google内部检索所有项目代码的工具,王垠负责Python检索部分[15]。他用了一个周左右拿出了一个原型并顺利完成了整个项目,这部分现在每天都会把 Google 所有的 Python 代码索引一遍[15]。负责这个项目的Steve Yegge最开始时对王垠的想法持有巨大怀疑态度,但最后还是支持并承认王垠的项目是Steve本人“与实习生合作 20 年间遇到的最技术领先的”[16]。
2012年的冬季,王垠加入Coverity做软件工程师,仍然做他自己擅长的程序语言方面的开发工作。
而后王垠在新浪博客上非常活跃,但是难免遭到一些不的评论。这其中很多的评论本身是带着的而且异常偏激,比如王垠提到Knuth在程序语言方面不算专家,即遭到很多网友的说王垠看不起Knuth了、王垠又出来喷了等等。我反倒认为,比起很多只听过TAOCP的人,王垠做过TAOCP的习题、得到过Knuth支票和T恤鼓励、并与Knuth有邮件往来,并且王垠恰恰又是程序语言方面的专家,因此王垠本人的判断具有很高的可信度。王垠发现在程序语言领域大家与他的看法偏差过大,于是关闭了评论而只分享他的想法。后来新浪博客用起来不是很方便,所以他自己做了个简单的网站继续分享[17],但是仍然不能评论。
[1] 据下面的链接,《写给支持和反对完全用Linux工作的人们》写于2004.8.26,《完全》一文则不详:[2] 见《写给支持和反对完全用Linux工作的人们》
[6] 康奈尔大学(英文:Cornell University)是一所位于美国纽约州伊萨卡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另有两所分校位于纽约市和卡塔尔教育城,是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来自百度百科:
早就有人问起我的学习情况,问我有没有找到理想的研究。我却总是弄一些小动物,要不就是好玩的内容在这。真是惭愧,因为一直觉得自己还没有什么发言权,一直觉得是不是自己搞错了。不过来了 Cornell 已经一年半,也可以说一下对美国教育的感想了。我的感觉可能是错的,或者局限于我的专业或者学院。不过总的感觉就是,美国教育其实很大部分是商业性的应试教育,而外国研究生基本上是用来骗本科生钱的廉价劳动力。本科生能学到的真东西,相对于他们交的学费,也是少而又少的。巨大的作业和应试压力,已经了学生思考的,真正潜心研究的是很难求的。 还是让我慢慢的回忆一下这一年半的经历吧……2006 年的8月3号,我们经过20多小时的飞行,来到了 Ithaca。面对这个小山村,我们常新奇的。这里的夏天是如此的美,到处是绿草,到处是瀑布,自来水都是可以直接喝的,房间里全都有地毯。貌似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人都是那么的有礼貌。刚走到人行道边上,上的汽车就缓缓停下来,让行人过马。上遇到一个不认识的人,他会莫名其妙跟你打招呼,说: “Isnt it beautiful?” 总之 Ithaca 的美是不用多说了的,居民的总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不过很快,这种新鲜感就随着在 Cornell 遇到的各种事情消失了。Cornell 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常差的。其实正式开学是在20多号,我们之所以这么早的来,原因是需要参加一个所谓 ITADP Summer Program。ITADP 也就是 International Teaching Assistant Development Program,也就是对 TA 的培训。这个培训是强制性的,不参加就不能做 TA,也就得不到经济支持了。我们连时差都还没倒过来就参加这么一个课程,每天从上午9点到下午3点。我也不记得申请 Cornell 的时候他们提到过这个东西,而是在接受了 offer 之后才收到一封信,说要所有外国TA参加这个培训。没想到 Cornell 的印象就从此在我心中一落千丈。首先,经过培训的,或者仍然在接受培训课程的中国同学,我们都痛恨这个东西。我们得出的一致结论就是,这个培训对提高英语水平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纯粹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夏天的培训只有一个星期,分小班进行,在培训的末尾老师会进行评定。如果不通过,就需要强制性的修一期的课,叫做 EDUC 578。EDUC 578 期末会有一个评定,如果不通过,就需要修 EDUC 579。接着是 EDUC 580, ... 课号换了,但是课程的内容基本没有换,不断反复,无聊之极。总之,这个课耗费大量精力,影响学业。中国学生大多都对这个课程叫苦不迭。很多人都把牢底坐穿了,上了两年还没有通过。如果真能留下来,那还算不错的,各个系情况不一样。我认识有一个电子系的博士生在第一期评定没有通过就被取消了经济支持,他只好自己掏钱转成了计算机系的硕士。再来看看这个课程的性质呢?我还深刻的记得在 Summer Program 的时候,ITADP 的主要负责人给我们讲的话:“You know why you are here? ... You know how important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re to us? You might even find a prince or princess in your class one day, from another country! ” 那个语气呀,就跟大老板差不多。我们是Ivy!是贵族学校!这不是很清楚的了我们的用途吗,是为本科的“公主”和“王子”们服务的。后来我听说,的确是这样的,这个 ITADP 就是在本科生家长的强烈要求下成立的。而王子和公主们,可能还是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这个课是不可以旷的,旷课两节就会 il 掉,从而取消 TA 的资格。这个课也是不可以迟到的,否则老师在下课的时候会你,要是再迟到就会给你 il。这个课的规则是如此的严格,真常特殊。没有任何专业和非专业的课程有如此的军事化管理。再来看这个课程是什么内容。其实主要的内容就是告诉大家什么是好的 teaching,什么是坏的,大多都是废话。我记得在讨论教育的时候我提到,一个好的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告诉他们知识是怎么获得的,而不是把知识给学生;应该减轻学生的压力,鼓励他们创新。结果老师对我的这些说法很木然。很显然我的说法,她丝毫没有预料到过。她所期望的只是写黑板时字不要写得太小之类的。然后我们做很多所谓的 microteaching 。microteaching 就是在课堂上对其他参加课程的同学讲授一些自己专业上最基本的常识。拿我来说吧,我第一次讲的内容就是二叉树。这个有一定的好处,就是让我明白了其实很多时候老师认为学生明白了,其实老师只知道自己明白了,而不知生其实是不明白的。但是我后来发现,对于 Cornell 的本科生,基本是没法知道他们是否明白。不论是我讲课,或者我和本科生一起听课,很普通的情况是这样:老师经过一段精彩的讲述之后,问:“你们明白了吗?”没有人吭声。再问:“有人没有明白的请举手。”也没有人举手,一片寂静。老师无可奈何,只好继续讲下去。总之,大家都以为别人都听懂了,都很害怕别人笑话自己不懂,感觉非常像国内的高中。不过总的说来,microteaching是很费精力的。讲一两次还行,反复的做就很烦了。课程的另一个内容是对自己的线分钟以上,一个星期三次,必须及时提交给老师评语。这个对于英语有一些帮助,不过费时间太多了,为了那10分钟,经常需要准备一两个小时。而且经常找不到有趣的话题,所以觉得很无聊。因为第一期的时候,系里有一个教授碰巧给我一个 RA ,所以我没有参加 EDUC 578 (当然,像所有中国学生一样,我夏天的评定是没有通过的),所以第二期的时候我才参加了这个课程。每个星期这个课程都耗费我太多的精力,以至于我在第二期的时候选的唯一的一门理论课后来没有精力完成。一方面这也是由于教课老师的问题,他只会在黑板上写……证明…… 所以后来我drop掉了那门传说中的牛人讲的课程,导致第二期就只修了 ITADP 的课程。一个系里都不认为是课程的课程,就这样占用了我一学期。幸亏我表现还好,每次都貌似很积极的样子,很配合老师,其实心里在骂这个 program。同时我也比较同情老师,因为她也是打工的,讲了这么久这个课也觉得有点无聊了,虽然她没有直说 ;-) 所以很幸运的在期末勉强通过了评定,以后就再也不用上那个的课了。不过还有不知道多少中国学生仍然在 ITADP 的……
再谈一下本科教育吧,因为我感觉“王子”和“公主”其实挺苦的,跟在中国上高中差不多。因为Cornell本科生太多,有两万多人,而每个人都可以选修任何一门基础课,所以经满为患。我第一学期做 CS 100m 的 TA。100m是一门最基础的编程课,前一半讲授 Matlab,后一半讲授 Java。天知道 Matlab 怎么被当成“编程语言”来教了,以至于在后一半的时候学生还经常继续被 Matlab ,用那种思维方法来写 Java。不过现在100m已经去掉了Java的内容,变成了纯 Matlab 的课程。要学 Java 就去上 100j.那一期总共登记的学生有280多个,课堂我第一堂课去过一次,教授让我们去跟学生们见个面。结果只去了两个TA,一个大礼堂坐满的人,教授差点都不知道我在那里。学生们都很懵懂,所以老师讲什么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基本没有什么互动,所以感觉还不如用个摄像机拍下来,这样学生一遍看不懂还可以倒回去再看。不过我知道他们不会那么做的,要不然大家都不来上课了。我们总共有9个TA和十来个本科 consultant,负责批改作业,试卷和答疑。编程作业是两星期一次,期中考有两次,期末考一次。每次作业提交之后,大家都会马不停蹄开始组织批改。那三次考试就更加军事化了,每次都是当堂闭卷考试,一个大礼堂楼上楼下全都坐满。考考考啊…… 监考完之后,大伙就按姓名字母把试卷分批收上来,然后“”到一个房间开始流水作业。在黑板上画一个流程表,改完一个字母就在画一个X。一般会从晚上9点半一直弄到半夜一两点钟,才能完成任务。我改作业都很慈悲,不忍心为了一点小错就扣分。如果思是对的,我就不会扣很多分。但是不是所有 TA 都这么好,有些特别刁钻,会想方设法把分扣下来,以显示自己比别人懂得多。如果要求分数,还需要提交书面申请。很多高年级课程居然还会课堂点名,有些每星期都有一次作业,需要在课堂当堂交作业,如果迟交就会被接受,没有商量。有些交作业需要把每道题分在不同的信封里,这样他们方便分给TA,每个人只改一道题。一切都机械化了。所以本科生基本上生活在作业,考试与分数的恐惧之中。这样的下,所谓的 critical thinking,只不过是一个笑话。这种待遇是我在川大都没有遇到过的,现在比较一下,川大才算是真正的大学呀 ;-)每学期中和学期末都有学生对 TA 的评定。会对各方面进行打分。不过从来没见过这个分数起了什么作用就是。另外据说 Cornell 对本科生有各种奇怪的隐性收费的做法以增加收入,因为学校有很大的财政赤字。
王垠的申请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其中不乏生活在王垠身边的同学。看了王垠的长文中对他自己心灵历程的回忆,看了大家从各个角度发表的意见,作为王垠的同学和朋友,这些天我也一直百感交集,现在总结了三点,想跟大家说说。首先,水母上对这件事情的主流反映是让人觉得充满关心和理解的,有些甚至温暖得让人的。也有不理解的意见,我觉得正常,毕竟这确实是件很突兀的事情。不管怎样,我期待我们的社会和教育体制对王垠和他的老师们能体现出更多的理解和关怀。(一) 从王垠的角度说看过王垠的申请的人会知道,王垠是个理想主义者;而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是机会主义者,寻求survival。我以为两类人都值得敬佩:机会主义者是社会主流,实际上起勤恳的工蚁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主力;理想主义者是少数,像指方向的灯塔。有的灯塔方位不对,有的灯光暗淡,不能给人信任感,但无论如何,这世界不能少了灯塔 ── 总要有人说说他们的梦想,也许就是这世界应该发展的方向吧。理想主义者要说什么就让他说呗 ── 如果说对了,是对大家都有价值的;如果说错了,自有时间来证明。有什么好反驳和的呢?对吧?王垠不仅是理想主义者,他是个天才,天才不是全才,天才在他不天才的方面比更柔弱,更需要关心。 我以为天才不一定是指天生的才,仅仅是指在某方面比较出众的人。作为王垠的 朋友,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那个计算几何大作业算其中之一吧),也作为一个在计算机系学习了4年多的直播生,我想我可以负责任的说,王垠的思维速度、深度、和广度;探索的、求知热情、持之以恒的;动手能力;以及在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上的潜力都比咱们计算机系很大一部分同学强。(我感觉王垠那篇获论文远不足以说明其才能。也请大家相信我不是只以 论英雄的人) ── 你说你在某个方面比王垠更强?那好阿。你也是天才!── 我想这也是王垠的老师们在学术方向选择上一再他的原因(这点我了解,是事实)。 但是天才不是全才 ── 当他们在一方面投入绝大部分精力的时候,在其他方面必然的技不如人的。图灵处理不好同性恋男友的关系,霍金会对朝夕照顾他的妻子发脾气,爱因斯坦管不好生活费,诸葛亮不能收拢人才造成蜀中无大将的局面。。。 难道因为这些缺点就应该骂他们一顿,让他们辞职,羞愤隐居吗?如果当年他们身边的人这么作,历史恐怕会变得更悲哀一些;如果我们今天这样作,中国恐怕永远也不会有诺贝尔得主,不会有的家了。我、和我们2001级直播生中很多同学都知道,王垠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很单纯、不上,有时不能理解别人。在我们生日节日的宴席上、一起出去喝酒唱歌的时候、确实有过尴尬出现。我们都会跟王垠说,希望他能改。但是就象王垠不我们跟他一样理想化一样,我们也从不觉得必须让他按照我们的处事标准生活。我个人以为,如果觉得一个朋友值得我关心,那我就关心他帮他。不能也不必求回报。更不能因此要求他改变什么。应该是的形式、是尽我的责任。听与不听是他的事。毕竟谁也不可能改变别人的原则、也没有资格、没有必要这么作。我想王垠身边朋友不少,大家应该和我的想法差不多。如果更多的人能这样理解和包容王垠、理解和包容我们身边所有有才干的“不完美者” ── 我们的社会就更和谐、更完美了。(二)对王垠的老师们王垠的老师们更需要大家的理解。王垠的文章容易让人误以为他对他的老师们有很大意见。但是我想强调的是:我对这件事的了解比大多数同学多一些,从王垠这两年来跟我聊的情况看,我从来不觉的王垠是对老师个人的意见(即使在他的这篇文章中有冲动的话)。像前面有id是university的兄弟总结的,王垠的意见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理想主义者,对体制中瑕疵的不满的表达 ── 对事不对人。我跟大家说说从我的角度了解的一些情况:王垠的导师是计算机系一位很有爱才盛名的老教授。在和王垠商量的情况下,数次容许王垠改变研究方向,去作不是他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前天(王垠的文章被转载后的第二天)我的一个博士后师兄就专门写信说到老师爱才的事实例子,希望我传劝王垠。 王垠的副导师和实验室内外的很多同学关系都不错。 今年春天他专门将自己的交流机会分出一部分,帮王垠联系了去交流,希望王垠能看到他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中的一些引人之处。 今年夏天,计算机系博士生论坛时,王垠跟一位系领导谈起一些他看到的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不足。这位老师很坦诚很认真的和王垠讨论,几乎到交头接耳,还爽朗的笑道:“这个你怎么才发现阿?”。王垠得到后很高兴很兴奋,说老师真是实在人。半年前,当另一位系领导得知王垠数次改变研究方向后,专门请负责研究生工作的一位年轻老师向王垠身边的同学了解情况,帮王垠想办法。这位年轻老师向我了解情况的时候非常诚恳,让我都觉得很。还有,当时给我们上课的一位老师,在王垠寻找研究方向的过程中一直寄予帮助和指导、在王垠不开心的时候一贯理解和鼓励。当王垠告诉我这些情况时。。。还是。 当这些老师们作这些很实际的工作的时候,都是默默无闻的,他们没有把这些放上网去让人转载。 我觉得不公平。 我说出来,希望大家知道,这样对问题的了解更全面。但是不管怎样,今天中国的总体学术和学术氛围达不到王垠的理想要求。在某些方面不如国外合理。我对此也有过很多想法。我想这些情况,老师们比我们学生了解的更深刻。这样的问题不是一个老师就能改变的。但是让我感到很开心的是,我看到的这些最能干最值得钦佩的老师们,在王垠的理想化意见面前表现出的充分的理解、包容、耐心、实事求是、不避讳问题的态度,让我对、对中国的教育制度的完善变得很信心。(三)我对此事的态度1、学生是很正常的事情。人各有志。可以理解。2、客观的说,王垠写这篇文章时是处于冲动的状态下的。其语言不客观、不能做到对老师们基本的理解. 对帮助过他的老师们是有的。我希望大家能给王垠一个平静心情的时间,一个反思的缓冲. 希望王垠能有机会向老师们说一声对不起.3、的校训是崇尚“行胜于言”的。既然有个理想主义者在说问题,那我们倒是可以看看是否真有这些问题。主动去找问题,不回避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寻求之道 ── 是以谓之“自强不息”;实事求是,不,不因噎废食,寻求最佳的方案 ── 是以谓之“厚德载物”。4、从王垠的角度来说,完善自己不完善的一面是很重要的。即使是天才,他的也主要靠自己。不能体谅他人、不能理解他人、是不可以的。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希望王垠能在完善自己的同时,继续人生的目标。才真能不老师们默默的培养努力和承受的不公。
我犹豫了很久,还是把王垠的博客放到了Hacker Blogs,王垠是中文技术圈的一个,甚至他的整个人生经历都将给大家带来各种启迪。
目前Hacker Blogs只收录了阮一峰、左耳朵耗子、简悦风云、刘未鹏、王垠的五个人的博客。我相信这几个人都是数十年如一日技术,以及对技术人生的理解,我相信他们是真正的技术布道者。
为什么说王垠是?其实从一开始的时候王垠就是这样的人了,从他的人生经历来看,他这一二十年来从未变过。
网友评论 ()条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