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自驾游 > 正文

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上的知青记忆:我们也是兵

类别:自驾游 日期:2018-11-19 5:10:42 人气: 来源:

  在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这里不仅有享誉国际的大草原,更因近万名知识青年和建设官兵曾在这里挥洒过青春热血,而增加了不可磨灭的红色印记。

  “1969年5月5日,还差一个月就17周岁的我到了哈拉盖图,到1979年5月18日离开,整整十年。”天津知青刘凤岐对当年的知青岁月仍记忆犹新。

  1969年1月,国家组建了生产建设兵团,它是人民解放军序列的武装生产部队,主旨屯垦戍边,亦兵亦农。同年3月,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成立,师部所在地东凤镇就是现在的乌拉盖管理区巴音胡硕镇。这里接收了660位现役军人和990位,接管辖区内各农牧场,同时陆续接收天津、、、呼和浩特dvdes-688等地知青8209人,下辖51至57六个团的六师迅速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生产建设和学习训练中。到1975年,六师人口超过2万人,成为乌拉盖地区发展史上基本建设的最高峰。

  1975年6月,国家撤销兵团师团两级机构,成立农牧场管理局乌拉盖。51团改称哈拉盖图国营牧场。

  刘凤岐回忆道:“刚来哈拉盖图的时候,知青们住在非常简陋的礼堂里,经过一周的学习就分到各个连队,我被分到51团八连,到连队的时候,只是把我们拉到一片草地上,当时什么都没有,只能赶紧下车搭帐篷,不然晚上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从搭帐篷的那一刻起,刘凤岐的知青生活便开始了,于此同时,他拥有了知识青年和兵团战士的“双重身份”。

  学医的刘凤岐主要工作内容是给牧民看病,也参与了后来兵团卫生院的建设。尽管当时医疗条件和设施都很落后,但刘凤岐将自己的十年青春奉献在这片草原上,还收获了爱情。

  刘凤岐坦言:“知青的日子虽然辛苦,但是磨练了我的意志,这让我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再没有遇到过‘难事’,我觉得这与在的十年是分不开的。”

  退休后的刘凤岐用三年时间将在知青生活的点滴整理成册,送给当年一同奋斗过的战友和朋友留作纪念。

  “我到51团的时候20岁,到现在67岁,一直留在了乌拉盖。当初也有机会回,但我觉得在这生活比任何地方都好。”姚永堂告诉记者。

  姚永堂回忆道:“知识在兵团就是兵,参与各种生产工作。我留在这,好多当年的‘战友’回来,我都和他们再聚一聚,忆当年。”

  据姚永堂介绍,像他这样一直留在哈拉盖图的知识青年在51团大概有6、7位。“我看我就是个内蒙人。”姚永堂用口音笑着说。

  当记者走进如今的哈拉盖图牧场时,这里在保留原51团建筑的基础上重新扩建,打造成为一个兵团文化产业园。

  哈拉盖图牧场部部长张明月介绍,目前整个兵团文化产业园涵盖住宿、展览、商业等功能区,未来还要打造展博馆,展示当年知青在这里生活的状态,将他们的故事和传承下去。

  王世超在兵团文化产业园中经营着一家酒吧,他说:“总听老人们说当年知青的故事,知青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草原,我也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完)

  知青共叙奋斗情今年6月,天津知青赵小玲和70多个兄弟姐妹一起坐上火车回到新疆——他们当年生活的地方。沙阿姨和李哥、马姐、娟子是在一起工作了14年的老同事了,大家就跟亲人一样。

  系列采访实录《习的七年知青岁月》近日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部书,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是干部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也是国际社会全面深入了解的珍贵历史资料。

  (田虎)5月17日,至虎林“知青专列”开通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今年7月,至虎林的“知青专列”将正式开通,为更多游客了解虎林、了解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图为兵团文化产业园展厅中展示的当年知青用过的日用品。”从搭帐篷的那一刻起,刘凤岐的知青生活便开始了,于此同时,他拥有了知识青年和兵团战士的“双重身份”。与刘凤岐不同的是,知识青年姚永堂自1971年来到哈拉盖图,再没有离开。

  本文由来源于325棋牌 325游戏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0
0
0
0
0
0
0
0
下一篇:没有资料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条 查看

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楚,换一个

推荐文章更多

热门图文更多

最新文章更多

关于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声明 - 人才招聘 - 帮助

CopyRight 2002-2012 技术支持 FXT All Rights Reserved